农经验

三农学堂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作者:晴天雨发布时间:2025-01-01 10:30:50

1、高粱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并集中焚毁或深埋。

2、如果有条件,可考虑高粱与水稻、小麦进行轮作。

3、施加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

4、将木素木霉与钾肥混合配制成抗生菌肥料后,施入田中。

5、发病时,每隔10天喷施一次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共喷施2-3次。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一、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 注意增施钾肥 , 以增强寄主抗病力。

4、 木素木霉对此菌抑制作用强 , 可将其与钾肥混合制成抗生菌肥料施用。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5、必要时喷洒30%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 新万生 )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隔10天1次 , 连续防治2-3次。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二、高粱炭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2、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传播 , 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 , 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

3、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高温多湿、地势低洼及土壤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三、高粱常见病虫害怎么防治

1、黑穗病

(1)发病症状

①黑穗病从名字就知道它危害高粱穗部,发病时主要在穗期才显露特征,不到穗期察觉不出,也有部分在前期会显露一些症状。

②即是种植生长弱势矮化,茎节短小,叶片簇生;在穗期变现为穗基部膨大,穗较小,穗内有黑色粉末。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2)防治方式

①此病通过病菌传播,多是病菌孢子在土壤或残株上越冬,来年借风雨传播。

②在种植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再将田间的清理干净,尤其是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再将土壤深翻消毒,合理轮作,精耕细作。

③如果是个别发病,先将病株拔除,用石灰粉撒在病穴消毒,如果是大规模发病,可用药剂喷洒防治。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2、锈病

(1)发病症状

①锈病也是危害极大的病害,它主要危害叶片,多发病在穗期前后,发病时叶片出现红、紫以及褐色的小病斑。

②随着病菌感染蔓延,病斑逐渐扩散,最后叶片出现大片的病斑,病斑中有孢子堆,这些孢子在破裂后会有锈色的粉末,从远处看,就像叶片生锈了一样。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2)防治方式

①同样的是孢子细菌在土壤或病残株上越冬或越夏,再在再在后,孢子进入幼苗叶片中,逐渐扩散成病斑。

②选择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杂草,减少病原,发病初期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防治。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3、粘虫

(1)危害症状

①粘虫又叫行军虫,喜群居,主要危害玉米和高粱等作物,常常群居于叶片,白天潜伏、晚上行动,啃食叶片叶肉。

②在爆发期,会将高粱叶片全部吃掉,只留下一个茎杆,使高粱不可正常生长,严重时植株死亡或颗粒无收。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2)防治方式

①在成虫是开始诱杀,傍晚时分在田间放置一盆或多盆装有诱杀剂的盆,诱杀剂可用糖醋酒自行调配。

高粱炭腐病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与稻、麦轮作

②或者在6月产卵季节,在田间放置草把引诱成虫产卵,然后再将草把烧掉,杜绝虫源。及时除草,减少虫卵。

③受害严重时运用药剂防治,但要注意药剂使用,粘虫对农药的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药剂使用过度,对高粱和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声明: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农经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经验网立场,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香菜如何种植,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搓开
选地整地:将土壤肥沃、有较强保水保肥能力、超过5年未种过香菜的地块作为种植地,再结合整地施入充足的基肥,然后做畦。播种:搓开种子,开沟进行条...
绿萝能放在卧室吗,适合放在卧室养殖
绿萝可以放在卧室中,只要放置数量不多,就不会与人争夺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可以忽略。绿萝不会散发出有害气体,虽然它的根茎含有毒素,但只要不...
并麦5号小麦种子特点,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等病虫害
冬性,生育期245天,比对照中麦175晚熟1天。适宜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亩基本苗25~30万。该品种符合山西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