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蚀病或根腐病会导致小麦发黑。
全蚀病:该病从幼苗期至成熟期均可能发生,发病时叶片逐渐变黄,根部发黑。
根腐病: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发病时叶片逐渐变黄,根部发黑甚至腐烂。
一、小麦根系发黑的原因
1、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也称为黑脚病,小麦从幼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病害,在小麦患上全蚀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叶子开始逐渐变黄,并且根部开始发黑的情况。全蚀病的病菌可能是小麦种子自身带有的或者是土壤里存在的病菌侵袭造成的。
2、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在小麦的幼苗期比较容易患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情况比较相似,叶子都会逐渐变黄,并且根部发黑,但是患上根腐病的小麦,不仅根部会出现发黑还会出现腐烂的情况。
二、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1、在种植小麦的时候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并且在种植的时候需要观察小麦的种子时候带有黑胚。
2、给小麦施加的肥料需要进行高温杀菌或者充分的发酵腐熟之后在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没有完全腐熟的肥料带有病菌。
3、小麦在收获之后,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并且需要把麦茬销毁,这样可以有效的杀灭土壤和麦茬上带有的病菌。
4、在种植小麦的时候最好与阔叶的作物尽心合理的轮播,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环境,并且增强小麦的抗逆性,降低小麦患病的几率。
三、如何防治小麦全蚀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2)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2、发生原因
(1)小麦全蚀病在中国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有发生。
(2)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防治方法
(1)严禁从病区引种,避免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2)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也能明显降低发病。
(3)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态拮抗作用。
(4)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斤麦种,晾干即可播种也贮藏再播种。
(5)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6)在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播种,这样能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