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密度160株/亩为例,种植当年的鲜笋产量大约为500-700kg/亩,种植第二年的鲜笋产量大约为2000-3000kg/亩,种植第三年的鲜笋产量大约为5000-8000kg/亩,具体亩产量与种植方式、管理技术、当地种植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麻竹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温度范围为零下7℃至42℃,土壤适宜ph为4.5-8。
一、麻竹一亩的产量
1、在常规种植的情况下,如果亩栽160株,则当年通常可以亩产鲜笋500-700公斤左右,第2年一般可亩产鲜笋2000-3000公斤左右,第3年进入盛产期,通常可亩产鲜笋5000-8000公斤左右。但因为个人的种植方式、管理方法、种植环境有所区别,因此麻竹的产量也会因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2、麻竹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发生的病虫害较少,对土壤要求不高,它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江西、重庆、浙江、贵州、湖北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生长良好,其生长适温为零下7℃-42℃,适宜PH值为4.5-8,可在江河两岸山林深处、丘陵荒坡、房前屋后等地方种植。
二、麻竹的成活率
1、竹蔸头
竹蔸头种苗(一年竹种)的头径为5厘米以上,两边有笋眼,长有小竹鞕,苗长通常为20厘米左右(一般留有一个竹节眼),成活率为95%以上。
2、扦插苗
扦插苗(一年种苗)的头径一般为2厘米以上,两边有笋眼,长有小竹鞕,苗长通常为20厘米左右,成活率为98%以上。
3、竹杆种
竹种一年以上,长度一般为50-80厘米左右,直径为2厘米以上,竹节为1个以上,两边有笋眼,头部带有根苗,成活率为90%以上。
4、竹丫种苗
长度通常为30厘米以上,直径为1.5厘米左右,两边有笋眼,该品种比较经济,成活率为75%以上。
三、麻竹怎么管理
1、松土除草
(1)栽植后的第一、二年,要每年除草培土3~4次,第三年以后松土除草2次,以利于竹子生长。
(2)前3次除草分别在6月、7月、8月上、中旬进行,一次除草在11~12月进行,铲除的杂草、灌木,可铺作林地和竹蔸周围或埋入土中。
2、施肥
(1)栽植后的前2年,要结合锄草松土施肥2次,每蔸竹施氮肥0.5~1公斤、磷肥1公斤、钾肥0.5公斤。
(2)第一次施肥,年在开始出笋时进行,第二年在3月进行;第二、三次在6~8月进行。第四次在冬季进行,施肥时在竹蔸周围开沟施基肥(农家肥)4~5公斤。
(3)第三年以后进入笋、竹盛产期,必须确保水肥供应。
(4)每年施肥3次,每蔸竹施氮肥1公斤,磷肥3公斤,钾肥1公斤,猪、牛厩肥5~6公斤。施肥分别在3月、8月、12月进行开沟施放。
(5)冬季在竹蔸周围开沟施基肥,沟深20~30厘米,先将竹园内清理的杂草、竹叶放入沟内,然后放入基肥,覆土时将3月份培到竹蔸上的客土扒入沟内,让笋芽露出,以增加光照促进笋芽萌动。
(6)在3月份开沟施肥覆土时,要将行间客土培到竹蔸上进行一次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