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症状通常要到现蕾后才出现,发病时由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叶脉间有不规则淡黄斑,俗称“西瓜皮状”或“鸡爪状”。
棉花黄萎病发病时叶片变枯焦脱落成光秆,剖开棉花茎秆可看到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而潮湿的条件下,枯死病株茎秆表面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潮湿时病叶上可以长出白色霉层,剖开茎秆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但较枯萎病株色浅。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
1、剖开棉花茎秆可看到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这是识别枯萎病的一种简易方式。在潮湿的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表面能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
2、棉花黄萎病症状通常到现蕾后才出现,在花铃期大量发病。常见的症状是: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出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俗称“西瓜皮状”或“鸡爪状”,甚至整个叶片变枯焦,脱落成光秆。
3、潮湿时病叶上可以长出白色霉层,剖开茎秆,可见木质部导管变褐色,但较枯萎病株色浅。
二、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
1、棉花枯、黄萎病均能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新病区通过调运带病棉种传播蔓延,老病区以土壤传播为主,土壤、粪便、粪肥、种子上携带病菌主要在棉花幼苗期从根系侵入,以后进入导管,在导管内部繁殖和向上扩展,导管受害阻碍水分的运输,使棉花表现出各种症状。
2、棉花枯、黄萎病的发展首先与温度关系密切。枯萎病土壤温度20℃左右时开始发病,20℃-30℃适宜,3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黄萎病适宜温度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展缓慢,35℃以上有症状隐退现象,因此苗期黄萎病通常非常少发生,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是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展;其次是老棉区连作棉田菌源充足,田间适宜,枯、黄萎病发生相对严重。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
1、养护根系
(1)棉花枯、黄萎病是以土传为主的顽固性病害,土壤中有病菌从棉苗根部侵入,到达根、茎部,病菌破坏植株的疏导组织,造成植株萎蔫、黄叶、枯死。所以枯、黄萎病的防控先要保根。
(2)7月上旬挑地膜,使根系下扎,并利于中耕,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发根。可用爱多收6000倍液在苗期喷,10天一次,连防3次。重病田灌根,用剂配爱多收6000倍液。
2、系统控制
(1)棉花枯、黄萎病是系统性病害,从苗期开始发病,根茎叶都会被侵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植株自身、天气、环境的人为调控来达到系统控制的目的。
(2)例如,伏天如果高温干旱时,“下毛毛雨”,就是每天下午4时后亩喷水50-75kg加硼、锌、铜、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等叶面肥,且5天喷一次2%白糖水;而伏天阴天时,喷2%红糖水+微肥3-4次,5-7天一次,对防病害和防蕾铃脱落效果非常好。
(3)环境调控与天气很有关系,特别是采用浇一小水方式,再喷“RC-复活剂”2-3次,间隔7-10天,保证植株恢复正常,增强棉花抗病性。
(4)植株自身调控主要是培育壮苗,避免早衰,预防红叶茎枯病。红叶茎枯病的预防是在花铃期根外追施2-3次肥,亩施氯化钾10-15g;蕾期亩用磷酸二氢钾150g+硼砂100g,对水50L,叶面喷。防止早衰加入60倍液的尿素。
3、药剂防治
(1)在枯黄萎病发生前,积极开展喷药预防,即“一早二喷三灌根”。一早是发病前预防,未发病田补钾肥,施腐殖酸肥,黄腐酸有机肥液叶面喷600-800倍。喷绿风96、磷酸二氢钾,7天一次。
(2)二喷是在6月10-15日和7月20日前后用14%枯黄基素喷雾防治,间隔5-7天,连喷2-3遍。三灌根是部分显出病症的植株在喷药的基础上用药灌根。雨后立刻用药,亩用棉枯净30g对水45kg,间隔5天,连续用药2-3次。
4、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在重病区可采取玉米、小麦、谷子与棉花轮作3-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发现病株要立即带出田外烧毁,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