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倒茬,挑选无病种子适时适量播种,推荐施加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药剂防治:播种前使用福美双、代森锰锌对种子进行处理。发病时,可使用代森锰锌、福美双、三唑醇、丙环唑或烯唑醇进行防治。
一、如何防治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
1、发病症状
(1)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又称小麦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是小麦全育期典型的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
(2)幼苗期导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导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普遍,为害重。
(3)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可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
(4)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的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上产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
(5)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枯死。
(6)在秋苗期或早春期染病时,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非常多椭圆形、浅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拨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呈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3-5×1-3(m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呈枯黄色。
(7)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常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颖壳上菌丝浸染种子后,胚部变为褐色,出现黑胚粒、籽粒秕瘦,影响粮食等级及种子质量。
2、发病条件
(1)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浸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茎基新叶鞘等部位发病。带菌种子是叶斑病的重要初期浸染源。
(2)小麦拨节后至成穗期,根腐在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该病潜育期3-7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
(3)当气温18-25°C,相对湿度时,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冬麦早播苗期易发病,种植过密、过深发病重。
(4)在田间管理上,凡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的机率。
3、防治方式
(1)农业防治
①提倡轮作倒茬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
②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④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有豫麦47、郑早1号、郑麦9023等抗耐黑胚病。
(2)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70%代森孟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
②在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40g对水喷雾,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二、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1、2节叶鞘及茎,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阻断叶片和根部的营养交换,出现弱株或死苗,湿度大或中后期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尤其无效分蘖多的田块,分蘖消亡给病菌提供了优质载体。
2、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
有条件的地方深耕。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
(2)选用抗病品种
不要用自留种,尽可能用商品种,播种前对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3)药剂处理土壤
结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药剂处理土壤,如郑氏化工金颗秀0.1%恶霉灵GR。
(4)农业措施以培育壮苗为中心
如适期适量播种,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适时浇水补墒。水质差的区域应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5)在小麦返青起身喷药控制
用小胖墩小麦套餐+30%甲霜·恶霉灵或45%唑醚·戊唑醇、2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或48%苯甲·嘧菌酯等兑水顺垄喷雾,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6)清理病残体
在夏收或秋收时,将小麦秸杆或玉米秸杆清出病田外,不要再直接还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