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场地:一般选择海拔600-900m,坡道15-30°的山坡种植,同时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排水良好、酸碱度中性及微酸性。
2、栽培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充分干燥后锯成木段并置于通风透光处备用,然后将木段排入窖内。
3、接种方式:分为菌丝引、肉引、木引等三种接种方式。
一、茯苓种子的种植方法
1、栽培场地
(1)茯苓栽培场地宜选海拔600-900米的山坡,坡高15-30度,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
(2)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通常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2、栽培备料
(1)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
(2)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
(3)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段,粗细配合,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3、接种方式
(1)菌丝引: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覆土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2)肉引:根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
(3)木引: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至6月接种。
二、茯苓的田间管理方法
1、查窖补缺:茯苓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
2、防治白蚁:茯苓接种7-10天后如发现白蚁应立刻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防治。
3、培土排水: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
4、适时采收: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进行采挖,如色黄白则表示未成熟,如发黑则表明已过熟。